被鬼上身怎麽辦(“鬼上身”的科學及心理學解釋!)
被鬼上身怎麽辦(“鬼上身”的科學及心理學解釋!) 时间:2025-07-05 08:04:50
“鬼上身”
這種現象,在民間,尤其鄉村比較常見,但是這種現象也在逐年減少,難道是“閻王”管理嚴格了,小鬼出來的機會減少了了嗎?
並不是這樣的,大家用科學的眼光去想一想,為什麽“鬼上身”這種現象在文化水平低、交通閉塞的地方常見,而在大城市,比如北上廣這種現象幾乎沒有,並不是“小鬼”隻會欺軟怕硬,而是鄉村的接受教育程度、生活環境、封建迷信的習俗都給這種現象造就了可乘之機!
下麵我就一起來科學的說下什麽是“鬼上身”,在臨床上這種情況多見於“分離(轉換)性障礙”,其中分離障礙(dissociative disorders,DD),原名歇斯底裏症,又稱癔症,該詞源於子宮之意。Janet模型認為分離過程是遭受創傷的個體用以應對痛苦感受的防禦機製,這些情感隨後變形、轉換成軀體症狀。
- 心理學解釋
分離障礙涉及記憶、意識、身份或認知的改變或崩潰等情況。分離障礙患者會不自主地利用分離這一心理防禦機製,並表現出病理特征。一般認為分離障礙由心理創傷引起。這些創傷性的記憶經過編碼,但未進入意識,即被壓抑了。從心理學視角來看,分離是意識狀態產生變化的一種保護性活動,以應對難以承受的心理創傷。當患者的狀態重新回歸正常水平後,此前產生的與分離的鏈接會消失。
心理現象中,任何事情不是偶然或碰巧發生的。每一個心理事件的產生,都是一些先前事件所決定的。那麽什麽因素容易患有這類疾病呢?
1.創傷:
大量的臨床研究一致證明,分離障礙與創傷和應激經曆相關,尤其依戀對象所造成的創傷體驗。客體關係理論認為,心理誕生是一個“分離”和“個體化”的過程,由此嬰兒才能與母體分離並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,其中又將這個過程分為3個發展階段自閉階段、共生階段以及分離-個體化階段。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務、挑戰和危機。如果兒童的某個特定發展階段不能如期完成,或遭受創傷性事件,便會引起嚴重的心理障礙以及一些不良性格基礎。
此類患者常見的人格類型-癔症個性:情感豐富,有表演色彩、自我為中心、富於幻想、暗示性高。通俗一些來講,此類性格多為內向,愛生悶氣,依賴性高,往往患病多會有一些“獲益心理”!
2.文化與相關環境因素
文化影響著個體如何展示和交流自身症狀,如何解釋症狀,以及尋求何種類型的照顧。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各地方的“鬼上身”會帶有濃厚的當地文色彩。
- 臨床表現:多樣化
認知變化:可有幻覺(能聽到死去親人和自己說話)、妄想、附身體驗、假性或童樣癡呆、感覺障礙(感覺過敏、倒錯、缺失)等;
情緒變化:情感爆發、抑鬱情緒、焦慮情緒等;
運動障礙:抽搐、痙攣、癱瘓、口不能語等。
甚至會出現分離障礙集體發作:在相互暗示和自我暗示影響下,使分離障礙短期內爆發流行。如在教堂內祈禱、集體練習某些氣功時形成了神秘氣氛往往為集體發作提供了條件!
“看外病”“狐仙”“跳大神”“巫醫”當人們碰到“鬼上身”,第一個想到的方法便是這些帶著封建迷信色彩的方法,但也就僅僅起到暗示治療的作用,碰到一個道行神“大師”沒準還真能起到正確的暗示,患者的分離狀態也會得到解除,但在臨床,看完外病反而患者更加嚴重了的現象也並不少見,那是因為這位“大師”起到了負性的暗示。甚至有“大師”會告訴家屬,你這個不是外病了,趕緊去醫院看看吧0.0!當然這還算有良心的“大師”了,花了好幾萬塊錢沒見好的患者同樣不在少數,所以為了患者及您的財產著想請您用科學的眼光看待!
那麽當我們生活終於到這一類患者該怎麽辦呢?
請您於當地正規精神衛生中心心理門診就診,我們會用專業的心理治療、藥物以及物理治療位患者解決困擾。
手打不易,謝謝關注。
#清風計劃# #癔症# #頭條健康# #鬼上身#
@我說精神@頭條號@頭條健康聯盟@大話精神@頭條公開課@頭條健康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